当前,有待持续优化的运输结构和出行结构、道路交通拥堵等问题,加剧碳排放总量的攀升。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在深度践行“双碳”目标的崭新征程中,应积极寻找有效的“双碳”实施路径,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挖掘更多节能降碳减排潜力,采取针对性举措,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自身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寻求更大技术突破,数据赋能、智慧赋能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科学达峰、尽早达峰。
1.推进新能源车辆规模化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利用新能源转化电能,纯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节能70%、费用节省50%左右。 因此,以深度降碳为目标的汽车用能“油转电(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一要进一步优化机动车能源结构。在政府与市场双驱动力下,引导消费者转变车辆消费认知和模式,加快淘汰老旧燃油车,加大新能源车的应用,形成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性优势,减少碳排放源能耗。按照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报告预测,机动车石油消耗量有望在2025年前达峰,到2040年、2050年分别较峰值下降55%和80%。 二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的通行便利程度,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新能源补给)网络体系,在公路服务区、运输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区域加快布局充电桩、加氢站以及LNG加注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使用创造有利环境。三要进一步加速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和共享化应用,大力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在公交、消防、出租、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开展更多的智能共享汽车使用模式探索,为解决交通领域能源环境问题开辟新路径。
2.加快货运结构优化调整
据统计,2020年各种货运运输量中公路运输量占比最大,达到了73.8%;其次为水运,占比为16.4%;铁路运输量占比仅为9.8%。水运和铁路运输能耗低,但现实中货物运输仍以公路运输为主。调整和优化货物运输结构,促进货运方式“公转铁(水)”,可取得良好的节能减碳效果。从政策层面看,要制定多式联运的服务标准和规则,推广无缝衔接运输组织模式,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从行业来看,要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货运车辆和货运车型标准化,探索“一票到底”的物流服务,进一步加大超限超载治理力度,推动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发展。从企业来看,要顺应“双碳”目标和市场需求,整合运输资源,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由公路有序转移至铁路(水路),发展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等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等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构建绿色货运服务网络。
3.推动工程建设创新绿色发展
“双碳”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将刺激各种新型脱碳化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绿色低碳机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研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提升公路设施的耐久性和减排效能,促进工程建设“旧转新”。首先要绿色低碳理念先行,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推动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其次要工程建设全过程强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推动新建公路桥梁、隧道等结构物构件施工机械化及预制装配化,加大交通工程建设中废旧材料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力度,降低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
4.提升道路快速通行能力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道路交通拥堵治理力度,促进交通运行“堵转畅”。优化路网运行,建立路网一体化运养管理模式及控制平台,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大数据、无人机、智能控制等技术设备,实现系统运行效率最优,提升路面通行效率。优化路网设计,开展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工程研究,重点性改善关键交通节点路网,建设全天候通行、全路段感知、全过程管控的智慧高速,助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2021年9月国内首条全线开通的“改扩建智慧高速”山东京台高速,运用“交通运行态势评估算法及交通诱导管控方法”,通行能力提升20%以上,有效提升了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提升交通运行质量和效率提供了良好平台。
5.打造公众绿色低碳出行模式
通过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等方式,引导公众绿色出行,促使个体出行“私转公”。优化客运组织,拓展多样化客运服务,鼓励和规范定制客运等新模式发展。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打造绿色、高效、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及配套体系,缩短公交站与地铁站出入口的换乘距离,在市郊铁路和远端地铁站增建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发展智能交通,利用移动终端实现智能服务,创造出行即服务的体验,用精准的公共交通方式减少私家车流量,提高绿色交通分担率。综合以上,从出行方式、换乘距离、出行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升出行效率,优化公众出行体验,构筑低碳出行保障,从供给侧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交通。